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主办的“新云效时代—从计算效率到产业效能”专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杜小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并行软件实验室主任张云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总工郭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软件应用与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志鹏、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参加会议。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总编辑王保平主持。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各行各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算力基础设施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新云效时代—从计算效率到产业效能”主题,聚焦推动数据中心合理建设布局、提升数据中心资源使用效率等内容建言献策,展开深入讨论。
闻库表示,提升新型数据中心使用效率,打通算力资源通道是重点。有能力的企业需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合理利用数据中心资源,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更低门槛的服务,推动算力基础设施使用效能提升。与此同时,产业界还需在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上提前布局,攻坚克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杜小勇认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数据是特殊的生产资料,只有实现共享流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因此,基础设施的标准化至关重要,要从公益属性出发,充分考虑安全可靠、风险防控以及易用性、性价比等问题,同时还要善用创新技术,降低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
单志广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整个产业从“普算”走向“智算”。未来,80%以上的应用都和AI相关联,计算系统架构既要有智慧的大脑,也要有智慧的神经末梢,这意味着基础设施走向分布式以及云网端结合的智能体方式。他建议,算力基础设施的应用不仅限于云,要结合未来信息处理环境,制定相关政策,着力解决网、云、链的问题。
安筱鹏认为,数据中心、云计算不仅是创新的基础设施,更是创新的载体,将催生出诸多云原生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甚至是企业。当前,云计算底层技术在快速迭代,业界对于云计算的复杂性、先进性、技术演进要有清晰的认知。不应将关注重点聚焦在硬件性能上,而要从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全链路”视角看待和激发其价值。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云的计算供应链安全保障;二是政府先行,积极拥抱云计算;三是对计算效能进行评估。
张云泉认为,各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算力需求布局建设。智算中心是当前最先进的生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有力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化、产业人工智能化以及政府决策智能化。他建议,当前的云计算以公有云为主,需适度发展私有云或专有云,并建立中国云计算标准。同时,要加大面向云资源调度的国产软件的研发力度,提高云资源使用率,搭建统一的算力交易平台,形成算力交易市场。
郭亮表示,数据中心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技术门类,建设高质量数据中心具有一定挑战。业界要做好算力调度,在保障网络运营和行业应用需求对接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在不同运营商或地域之间的调度。当前,PUE(电能利用效率)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效的主要指标。随着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CUE(碳利用效率)、WUE(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正用于数据中心整体能效碳效评价。他认为,政策引导、行业共识、技术创新、行业负责四个方面对产业链发展至关重要。
王志鹏表示,智算中心、产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标准制定,做好事前审批、事中验收把关以及事后绩效评估工作。在云计算发展方面,他认为信创云或国产化云的尝试必不可少,应尽快实现按需定制、弹性提供服务以及按需计量计费的发展目标,实现云的互联互通,打消用户上云、用云顾虑也是需解决的问题。
“新云效时代—从计算效率到产业效能”专家座谈会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策划组织的系列座谈之一。为了凝聚行业共识、汇聚智慧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将邀请专家学者,聚焦算力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及行业热点持续展开座谈,助力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