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不期而至。
5月16日晚间,腾讯云宣布对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降价政策将在6月1日正式生效。
与此同时,移动云同晚也宣布对多款云产品降价,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60%,降价政策将于5月17日正式生效。其中,通用入门型云主机、通用网络优化型云主机,均降价60%;云安全中心降价50%;云硬盘备份降价50%。
此前,阿里云于4月26日宣布了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
这就意味着,在阿里云率先打响了云计算“价格战”的第一枪之后,腾讯云和移动云一齐跟进,加剧行业“内卷”。
那么,云计算市场究竟是怎么了?“价格战”缘何而起?
1、全球市场增速放缓
在国内市场开启“价格战”之前,全球云计算市场就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从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Canalys近期公布数据来看,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增长19%,达到664亿美元。虽然云计算仍然是IT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但面对持续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客户投资继续放缓,使得云计算增长首次低于20%。
其中,头部厂商增长率都比上一季度下降了约4%。三大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共同增长22%(2022年第四季度为26%),占2023年第一季度客户支出的64%。
值得注意的是,Canalys表示,从地区来看,亚太地区的表现最弱,因为中国大陆的客户支出减少,影响了许多中国云厂商的营收。Canalys预计,全球云服务支出增长将持续放缓至2023年下半年。
在如此严峻市场环境下,包括国内厂商在内的全球云计算企业都势必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以应对衰退风险。由此可知,阿里云的降价就是预估到这一情况,从而选择将重心从利润转向市场规模。
2、要利润,还是要规模?
作为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一哥”,阿里云一直被寄予希望。
2016年,阿里云首度超越谷歌云,挤入全球第三。2017年,阿里云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5.5%的最高点。此后,阿里云始终保持国内市场第一,但终究未能再进一步,而竞争对手正在不断加快追赶的步伐。
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在IaaS和IaaS+PaaS两大领域,均排名首位,但市场份额同比都一同下降。IaaS方面,阿里云市场份额从36.7%下降到31.9%;IaaS+PaaS方面,阿里云从36.7%下降至31.9%。
除了阿里云之外,从IDC的数据来看,华为云、天翼云增速明显,一举超越腾讯云,排在第二、三位。华为云所依托的是在政务云上的发力,而天翼云作为运营商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亚马逊云科技(AWS)则扮演中外“桥梁”,不仅帮助海外企业入华,也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排在第五位,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虽然IDC的数据并未包含私有云、大数据、智慧城市、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相关业务,并不能完全反应整个云计算市场的走势。但这一数据已足以体现出目前云计算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
此前,阿里云对于降价的原因表示:此次降价将进一步扩大公共云的用户基数和规模,提升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
也就是说,对于阿里云来说,如今市场规模已经超越了利润,成为其首要目标。毕竟,降价是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的最有效的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据2022财年年报显示,阿里云业务为首度盈利。
对于第四位的腾讯和排名靠后的移动云来说,为了追赶,同样选择了降价来夺取更大的市场规模。
3、自研和创新
如果说,特斯拉激进的“价格战”是依托于创新和规模效应,以及对供应链的完美把控,从而实现了对成本极致控制。那么,以阿里云为代表的国内云计算厂商同样走的是自研和创新的道路。
例如,在阿里云4月底的降价产品清单中,就包括阿里云自研CPU倚天710、云操作系统飞天以及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的组合,使得数据库、大数据和AI及高性能计算、视频编解码等场景性价比提升了80%以上。据统计,过去十年,阿里云将计算的成本降低了80%,存储成本下降了近九成。
此次腾讯云的降价,也离不开自研产品的功劳。例如,腾讯云自研的星星海服务器在行业中率先搭载AMD服务器级CPU,针对数据中心云计算场景,通过精细的系统设计大幅度降低硬件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行业最优单核性能和最优单核TCO。
正如腾讯集团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OO、腾讯云总裁邱跃鹏所说:“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打造核心产品的极致性价比,也将通过价格调整,进一步向用户释放技术红利。”。
所以,经过持续的自研和创新,国内云计算厂商已经能够在关键零部件和产品方面,实现成本的精准控制和降低,大大降低了云计算的成本和门槛。
同时,在模式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例如,阿里云的客户并非完全是大型企业,还包括开发者、小微企业以及合作伙伴。一方面是技术的普惠,为开发者和小微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阿里云强调的是“被集成”的生态合作策略,降价的目的就是为合作伙伴让利,与他们一起做大,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4、云计算的“iPhone时刻”
今年3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线上演讲中激动地用“AI的iPhone时刻”来形容ChatGPT风潮。
事实上,这何尝不是云计算的“iPhone时刻”。
一方面,云计算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另一方面,ChatGPT等AI大模型也为云计算提供了最具价值的工具和应用。
因此,AI大模型将大幅提升云计算平台的竞争力。
目前,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等厂商无一例外都在其云计算平台上布局了AI大模型技术,并将其视作为未来重要的“杀手锏”,并不断加码。
5月16日晚,百度发布了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其中百度智能云首度实现了盈利(non-GAAP),收入同比增长8%至42亿元。包括李彦宏在内的百度高管均强调了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我们相信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潜力,帮助用户与客户实现目标并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我们计划逐步将文心一言融入我们的所有业务,为我们的产品及服务赋能,吸引更广泛的用户及客户。围绕文心一言在新的时代中建立新生态。这也将助力我们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可以预见,AI大模型已成为云计算又一增长引擎,甚至成为其全新的“拐点”,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更强劲的源动力。
总之,虽然全球云计算行业增速已经放缓,但在创新、成本下降,以及AI大模型引入等因素下,距离“iPhone时刻”也不再遥远。